特殊群体对社会治安存在较大潜在风险,对其加强管控是一项重点、难点工作。今年以来,西善桥司法所按照“服务为先,综合施治”的管理思路,在特殊人群管理上探索构建“1+3”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模式。“1”即坚持以人为本原则,给予特殊人群尊重和接纳;“3”即抓住管控、教育、帮扶三个关键环节,通过实施精细管理、疏导教育、帮困扶助,帮助特殊人群回归社会,维护社会稳定。
一是健全管控机制,实施精细管理。对社区矫正、安置帮教、后续照管、精神病障碍者等特殊群体实施分类分级监管,登记造册,建档立卡,跟踪记录,落实措施,掌握情况,做到不漏、不错、不脱、不重复。对所有社区服刑人员全部实行手机定位,重点人员则加大定位抽查频率、增加约谈次数;对假释以及涉毒、涉黑、抢劫、强奸等暴力性犯罪人员实施“五包一”严格管控,严守安全防线。
二是健全沟通机制,做好疏导教育。建立街道、社区、派出所三级联动网,在10个社区均设立心理咨询室,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南京水清心理专业社会组织,汇聚社工+网格员+志愿者+专业社会组织的力量,通过集中教育、入户走访、个别谈话、电话回访、义务劳动等多种方式加强特殊人群的教育。将特殊人群的常态化教育与专项行动相结合,在扫黑除恶专项行动中对特殊人群进行正面谈话和侧面排摸,签订告知书和承诺书,有效增强了服刑人员的服刑意识。
三是健全回归机制,开展亲情帮扶。开展“三心工程”关爱帮扶特殊人群。“贴心融入”工程—有针对性地为特殊人群开展就业培训10场,解决子女入学1人,提供法律援助2人,给予临时救助10人,帮助解决好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; “暖心帮教”工程—建立派出所民警、街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居委会干部“三帮一”帮教制度,从法、理、情三方面教育感化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人员,促使他们思想转变,尽快融入社会;“关心引导”工程—实行“三个一”工作机制,即坚持每周谈话一次,每月组织参加一次有关政策、法律法规的学习活动,每季度开展一次集体教育活动,准确掌握帮教对象的思想动态、家庭情况和回归社会后所遇到的困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