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,“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,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”。近年来,六合区始终把乡村振兴工作摆在重要位置,立足区域发展现状,积极转变思路、创新方法、健全机制,因地制宜建立以党建为引领、网格为载体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为路径的“1+1+3”现代乡村治理体系,探索乡村善治之路,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,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。
突出目标导向,把准乡村治理大方向
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六合结合实际谋篇布局,从高从优设定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目标,确保治理工作方向正确、行稳致远。
把实现治理有效作为总体要求。主动摒弃“管控型”思维,树立共治共享理念,积极创设载体、完善制度,通过开展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议事评价活动,保障群众表达自身意愿、参与协商共治的权利,构建乡村治理的党群责任共同体。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为例,六合区依托乡村治理体系,充分发挥有威信、情况熟的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作用,在全省第一家通过验收。
把推动三农发展作为核心任务。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为突破口,着力发挥自治消除矛盾、法治定纷止争、德治润物无声的作用,充分调动群众投身美丽乡村建设、农村综合改革等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。受益于该体系,六合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,整合涉农资金开展美丽乡村建设,盘活闲置土地租赁给农业企业,以入股方式大力发展休闲农业、特色民宿等农村新业态,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,实现了富民增收。
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根本原则。坚持服务与治理并举,将保障和改善民生融入乡村治理中,强调亲情化服务、人性化治理,全力推动人员力量和项目资金下沉,努力以优质公共服务从源头上化解乡村矛盾、解开群众心结、减少社会纠纷,切实维护乡村的和谐稳定。六合区已连续12年荣获省平安区荣誉称号。
突出问题导向,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
针对乡村治理中“条上统不起来、块上沉不下去”“村民各吃各的饭、各干各的事、谁也不管谁”等问题,六合区不断解放思想、更新观念,着力改变过去重建设、轻管理,重政府投入、轻群众参与等现象,以现有网格为基础,统筹网格内党的建设、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,全力构建“一个网格、一个支部、三治结合”的乡村治理体系,切实提升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。
强化党建引领。将加强党的领导融入到乡村治理的各个环节,探索建立“党支部建在网格上、党小组建在自然组上”的基层党组织架构,健全村居党建工作联席会议、党员定期联系群众等制度,实施村居党组织带头人整体提升行动,全面激活基层党建的神经末梢。六合区上马村以“党员工作坊”为阵地,及时向村民传达上级精神、宣传相关政策,积极探索村民“门前三包”制度,做到“鸡鸭不散养、垃圾不乱放”,切实提升了村组卫生环境。
做实网格载体。全力推进“多网合一”,将各部门在基层设置的网格整合为一个综合网格,通过制定规范统一的网格服务清单、建立多元参与的网格服务组织、打造信息互通的智慧管理平台,将“三治”有机融入到网格化管理之中,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在矛盾化解、隐患排查、法治宣传等方面的作用,构建源头治理、各方联动、服务优化的乡村治理模式。目前,六合区共划分网格939个,全部按照统一要求规范运行,基本实现“人在网中走、事在网中办”。
推进“三治”结合。牢牢把握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,立足现阶段农村工作实际,因事制宜、融会运用多种治理资源,充分发挥好自治、法治和德治的各自优势,推动村民理事会、法律服务站所、文化宣传阵地等融合互动,全力构建乡村善治的“三角架”,推动形成多元参与的乡村治理格局。六合区钟林村为解决村民私自破坏耕地挖池塘问题,主动向法律服务站寻求帮助,明确相关行为的法律后果,依靠村民理事会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,由乡贤带头帮助村民恢复耕地原貌,充分体现了政府管理、社会调节和村民自治在推进乡村善治中的聚合作用。
突出创新导向,打好乡村治理特色牌
在做好顶层设计、制度安排的前提下,六合区鼓励基层在实践中探寻发力点、进行微创新,形成了一些可推广的典型样本和可借鉴的“解决方案”,切实丰富了“三治”结合的实践内涵。
成立理事会,让治理重心下沉。针对乡村治理“上管不着、下管不了”的空悬困局,在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,组织群众成立村民理事会,引导政治素质硬、群众基础牢、致富能力强的党员群众进入理事会,通过完善制度、规范流程,推动村民理事会主动参与村级事务协商、矛盾纠纷调解、生活生产服务等工作,形成以村党组织为核心,村两委-村民理事会-农户三级乡村治理架构。去年,六合区村民小组自治试点工作方案,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政策创新成果。
“双联双议”规则,让村民权益彰显。“双联”,就是行政村、村民小组两个层级,对村级重大决策实行“上下联动”“双向互动”;“双议”,就是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前,由各村民小组进行“初审、初议”,村全体(代表)会议“复议、决议”。六合区金山村运用这套规则,对700多万元村级项目实施有效监督,对240万元惠农补贴发放和82户农村低保评定工作进行全程跟踪,充分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和议政权。
“所所联合”机制,让农民有双“法”眼。司法所、派出所、律师事务所联动,以“一村一警一律师”为载体,依托人民调解室、警务室、法治广场等阵地,常态化开展法律咨询、法律援助和治安维护等工作,打通法律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有效转变部分群众“信访不信法”的观念。去年,六合区累计调处各类矛盾9627件,预防民转刑案件22件,从源头上减少了矛盾纠纷发生。
弘扬优良家风,让乡风文明回归。把家风建设作为传承传统美德、实现以德治村的重要载体,通过开展最美家庭评选活动、设立善行义举榜、组织六合农民画巡展、树立家风文化墙等方式,让优良家风重新回归人们的日常生活,重塑乡风文明。这些星级文明户、最美家庭、最美六合人,充分发挥了好家风“点灯一盏,照亮一片”的示范作用,使乡村治理真正有根有魂。
突出效果导向,增强乡村治理持久性
坚持办实事、求实效,六合区主动调整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实际和社会治理需要,推动乡村治理在实践中提升完善、发挥功效,通过持续不断深入推进,乡村治理工作产生了“三个转变”的明显成效——
乡村治理由“无组织”向“有组织”转变。过去由于管理力量不足等原因,以及越来越多的农民降低对土地的依赖,导致更多“非典型”意义上的农民处于“无组织”状态,成为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潜在风险。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后,治理力量得以有效延伸到基层,广大农民通过理事会等有序组织起来,不仅便于管理,也保障了其在关系切身利益问题上能够充分表达意愿、参与协商议事,真正实现了有人管事、有章理事。六合区王子庙社区的当家塘因无人牵头清理废弃多年,成立村民理事会后,第一时间向社区申报“一事一议”项目,获得上级经费支持并完成清理。
群众参与由“被动式”向“主动式”转变。过去谈工程建设、环境整治等往往因为群众参与面不广、参与度不深,导致干部在干、群众在看的现象较为普遍。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后,组务主要由村民自己管理,群众通过亲身体验工程建设、环境整治等工作的艰辛与不易,能够倍加珍惜建设整治成果,参与的态度更为积极,文明和谐之风日益浓厚。为争取美丽乡村建设点,六合区方山村双井黄组由村民理事会倡议、全体村民协商同意,凡因建设需要占用菜地、围墙、沟塘等的一律无条件支持,在施工期间未发生一起因经济赔偿而导致停工的矛盾纠纷。
干群关系由“松散型”向“紧密型”转变。过去一些村居由于规模较大、人口较多,在地缘、人缘上存有差异,很多事务难以集中民意达成共识,导致为民服务的效率不够高、群众意见较大。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后,理事会成员会随时进家入户了解民情,及时帮助村民向村居“两委”反映问题,无形中在村“两委”和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,有力地促进了干群关系的融洽和谐。
乡村治,百姓安、国家稳。未来,六合区还将不遗余力健全“六合模式”,不断提高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,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安全感,在不断增强群众的国家认同感中提升治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