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六合区 > 本区动态
综治:做好提升平安满意度的每件事

【江苏法制报乡村治理“金山模式”第五篇——综治篇】

 

综治:做好提升平安满意度的每件事

  

  

   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,平安和谐是群众最关心、最切身的民生问题,没有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,群众也就不会有安全感、获得感和幸福感。党中央在出台乡村振兴战略的文件中把综治工作纳入乡村治理之中。为此,金山村以综治中心(网格化服务中心)为工作平台,有效整合基层办公场所、机构、人员、信息等资源,紧紧围绕“1+3”模式(网格+“人防”“物防”“技防”)开展综治工作,形成综合治理合力,推动各项综治工作落到实处。 

  人在网中走 事在格中办 

  今年夏天的一天,金山村第三网格网格员王晓华在网格中巡查时发现,小张营路一段10余米的路面膨胀起鼓,不仅给附近居民出行带来不便,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随即,王晓华通过网格通手机向村网格中心报告了这一情况。村网格中心立即派专业人员到现场处置了因受热路面起鼓问题,及时消除了不安全隐患,保证了村民们的安全。 

  网格员下沉走访进村组、进村民家中,才能主动寻找问题、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真正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。为此,金山村从2015年就以常住户为基础,按照300-600户的标准,科学划分了网格,配置网格工作人员,实行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长、1名专职网格员、2名以上兼职网格员、若干名平安志愿者“1+1+2+N”模式,构建了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网格服务体系,营造了“人在网中走、事在格中办”的网格化社会治安模式。目前金山村有6名专职网格员,12名兼职网格员和350名平安志愿者,守护着7100名村民的安全。 

  

  

  巡防村组户 平安每一人 

  “黄书记,你今天代班巡逻啊?”11月26日夜11:20,村民小敏下班回来见到身着保安制服,骑着电动巡逻车的2名巡防人员主动打着招呼。每天晚上8点到夜里12点,金山村都有村干部带领巡防人员逐村逐组开展巡防工作,“我们下夜班一点也不害怕。”小敏补充说。 

  金山村不断加强群防群治工作,健全专群结合的巡防工作机制。该村配备4名专职保安,成立平安志愿者工作站,构建了村干部带头巡防机制,目前60岁以下、身体健康的村干部全部参加“平安志愿者”活动,做到“一人双岗”——白天当干部、晚上当联防队员。4名专职保安和平安志愿者混编成7个巡防组,每组2人,每人配发1辆电动巡逻车、1根警棍、1本巡防记录本,统一着保安制服、佩戴红袖标、闪烁警灯,逐村逐组开展巡防,发现治安问题及时处置或报告公安机关。 

  

  

  村平安志愿者工作站动员全村的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战士、老教师、老模范“五老人员”,卫生保洁员,个体私营从业人员加入平安志愿者队伍。目前,金山村已构建了一支350人组成的联防队伍,积极参与义务治安巡防,实施“邻里守望”工程,有力地筑牢乡村平安稳定“防护线”。 

  天罗与地网 守护全方位 

  “天罗地网”就是“物防”和“技防”,也就是空中的技防监控和地上的各种物防设施,他们筑牢了金山村乡村平安稳定“防护线”。 

  “物防”是基础。金山村定期组织村干部对村组治安防范重点环节、部位进行排查,特别是对临街、临路、临校等重点部位是否安装防盗窗网、是否配备消防器材、是否落实硬件防范措施等进行督办落实,发现问题及时整改,保证物防到位。 

  筑牢乡村平安稳定“防护线”,“技防”是保障。金山村持续建强配齐警务室、综治办、监控室、调解室人员力量,落实技防保障措施,在村商贸区域、主要出入道口、村民活动场所安装11部高清摄像探头,通过电信网络与街道综治中心联网运行,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,实现全村各区域社会治安监控全覆盖。 

  2017年3月的一天,村值班员在视频监控室发现:一个青年女子在胡刘组村头被一辆大货车辗压。值班员立即将此事报告村综治办主任刘克付,刘克付第一时间赶赴现场,协助交警处理事故。交警说:村里“雪亮工程”为交通事故处理提供了有力的证据,也为后面解决问题提供了依据。 

  编后感: 

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,要求“健全自治、法治、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”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引领下,南京市六合区金牛湖街道金山村人在村“两委”的带领下,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乡村治理模式,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。该村先后被表彰为“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村”、区综治先进基层单位、区法制宣传先进集体、区人民调解先进集体。 

  本报连续推出5篇报道,详细介绍了金山人探索出的独具金山特色的“1+3+1”治理模式即以党建引领、自治为核心、法治为保障、德治为灵魂、综治为基础的乡村治理模式,实现了“零案件”“零上访”“小事不出组、大事不出村”的平安稳定目标。目前一个充满活力、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正在逐渐形成,为现代乡村治理提供了“金山模式”。 

素材来源:文/江苏法制报